农业无人机
工业无人机
军警无人机
娱教无人机
水下无人机
反无人机设备
无人机配件
无人机租赁
无人机培训
当前位置:全球无人机网 » 无人机新闻 » 行业应用 » 正文

曹三省教授浅谈 无人机与智能媒体

发布日期:2015-08-25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我要投稿我要评论
        无人机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勃勃地大范围扎根我们的生活。在医疗救援、低空物流、安防监控、地质勘探、影视航拍等行业,无人机已大展身手。其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蔓延、渗透到新闻媒体领域
 

新闻媒体正成为无人机的新应用领域,无人机技术,让智能媒体时代面临革新。关于无人机的行业前景、关于战略投资、关于安全隐私、关于传媒教育等等,关于这些,让我们来听听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无人机联盟联合创始人曹三省教授的视角解读。

无人机应用

 

无人机市场  爆发的前夜

  据悉,业内就意识到了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发展前景。前不久,美国有线电视台(CNN)与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达成协议。日后,CNN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工作。该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传媒机构的轩然大波,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十家传媒机构响应称,他们也将测试无人机采集新闻的可行性,例如在一些偏远或是危险地点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与此同时,在最近大火《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中,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可谓赚足了眼球。

记者:无人机成了当下各行各业的新宠,媒体人士对无人机的热情也甚嚣尘上,无人机在媒体行业的市场前景如何?有没有预测的一张趋势图或时间表?

  曹三省:从无人机行业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目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项很重要的问题是均衡发展。目前无人机的生产制造业基本上已经经历了从蓝海向红海的过渡,很多生产制造厂商大量涌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人机生产制造业亟需进一步创新,下一代无人机需尽快研发。而目前无人机领域的空缺在哪?我认为是在应用层面,包括真正意义上广泛落地的传媒应用、物流应用、文化旅游应用等方面。

  相应的趋势图和时间表可以说是没有的,对于一个新兴领域,定量、精准的研究相对都比较缺乏,在当前的市场和投资环境下,大家所聚焦的也不是一张很具体的趋势图和时间表,事实上,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无人机广阔的市场前景。

  记者:目前无人机在新闻领域有哪些富有创意的运用?及哪些运用场景?

  曹三省:无人机目前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及应用场景,可以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应用更多的是聚焦在无人机的新闻采集层面。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提出了“物联网新媒体(MoT)”这一概念,任何一种智能技术,对于媒体的作用是存在于多个方面的,诸如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乃至于扩展受众。

  把智能技术催生的智能设备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受众,从这一层面来讲,这是对传媒链条的一种扩展,是智能技术持续发酵的高级状态。因此,无人机作为智能技术发展的阶段成果,也是对于传媒链条的一种拓展。无人机从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到其在完整的新闻传播链条中的应用中(诸如,把无人机用于虚拟演播,用于现场采集的新闻能够实时匹配到内容库相应的内容等),在作为新闻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和空间媒体装置的同时,无人机也将作为媒体环境中的“受众”而存在。可以类比的是,在车联网时代,每一辆车都需要获取信息,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每台无人机就像今天智能交通系统的每一辆汽车一样,各台无人机之间会需要一种持续的、功能丰富的通信,并和人类新闻系统之间实现对接,而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方向。

  记者:无人机完成整体的作业需要其他哪些技术支持?

  曹三省:首先,需要一些基本的飞行技术,今天多旋翼技术、三角翼、固定翼技术等构成了无人机领域内主要的支撑性技术。目前,这一代的飞行技术主要是延伸自传统的载人飞行技术,但实际上,无人机本身具有轻量化、融合性技术的发展特性,它的空气动力学环境与大型载人航空飞行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未来,这种技术还会不断的向前演进,延伸于传统飞行技术,然后解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逐渐自成体系。

  另外,需要控制技术的持续创新,今天的控制技术模式主要是人为操作的方式,相对比较原始,智能化程度还不够。目前无人机机型的设计正在努力实现智能化飞行路径设置、飞行姿态微调、以及无人机在飞行中的自身保护等,不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智能化飞行(比如根据场景、环境去精准、动态地确定无人机精确到微秒级的具体行为)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今天,针对无人机的技术创新,更多是涉及和围绕支撑技术的,未来则需要进一步实现技术体系的边界延伸,基于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理念,来更好的实现人机友好性。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更为重要的技术形态创新,按照目前趋势来看,大多是锁定在应用和服务层级的,比如,人与无人机系统之间的人机智能交互、无人机拍摄新闻信息的实时处理等,这应该是未来无人机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记者:硬件和软件就像一对孪生,波浪式演进,您认为无人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哪些方面的有待新突破?

  曹三省: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创新和突破是非常必要的。

  硬件方面,正如我们刚才提及的,无人机的机械设计、智能化控制等层面是与硬件本身密切结合的。目前我们比较关注的无人机新硬件技术突破,包括新材料在无人机的应用、结构性创新的设计(前段时间在智能家居领域,有人设计的镂空球形外壳的无人机,其好处在于其飞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外壳保护,避免无人机本身和其他物品碰撞,双方都不会因为这个碰撞而造成损失,无人机安全了,周围的环境也安全了;最近,欧洲企业又推出了四轴飞行器防跌落的自我保护设计,客观上也为无人机本身的安全性和其对于周边人与物的安全性而言都实现了一个提升),按照“智能硬件、新硬件”的设计思路,智能机械系统结构上有望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

  软件方面,当前聚焦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无人机系统的智能化,其中又主要是针对飞行控制软件、应用软件层面的新理念和新设计。由于无人机的应用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在安全领域、军事领域应用的无人机和民用的、消费级的无人机在智能化层面会有显着的区别,未来,需要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突破,来实现消费级的、社会化的无人机真正有效的“安全脱敏”,包括导航系统、导航地图的控制精度等的有效控制,而不会是像现在一样对消费级无人机提出相对粗放的“去GPS化”要求。目前无人机在民品和军品方面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显着的差异化,未来我们要为消费级无人机划出更清晰的红线,这是未来软件研发领域内应当实现的大量工作。

  成长中的无人机引起资本高度关注

  从美国到中国,从伦敦到中东,无人机产业发展日益蓬勃,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势头也在势如破竹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在商业、农业、拍摄、娱乐等领域,其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在无人机市场正在爆发的前夜,势必引起资本界的高度关注。腾讯发布《无人机权威报》中,指出,风头公司逐渐加大对无人机的重视,投资金额也成几十倍的增长,Google、亚马逊、IBM等多家科技巨头公司也都在加大无人机研发,比如,Google推动project wing计划,研发具有载货功能的无人机,Facebook也在研究将无人机作为无线网络基地台,亚马逊宣布未来4-5年将使用无人机运送包裹。

  记者:您了解的国内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前景透视情况是怎样的?

  曹三省:在一定层面,国内资本市场的热度整体上超越了全球的总体水平。

  在未来可观测的一个时期内,国内对于科技和文化产业整体上的投资热度一直都会是持续升温的,针对无人机的投资也是如此,大量的无人机相关项目,尤其是创新性比较强的、给人眼前一亮的项目,往往更容易吸引资本的关注。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在无人机领域的投入,其一个很典型的属性,即风险投资,更多的评估实际上是在盈利模式尚未成为现实之前进行的,往往在天使轮、A轮这样的阶段,大量的资金就已经注入了。对于这些创业项目而言,投资商拼的都是一个概率,如果有一个成功,那么双方共同都受益;即使有很多失败,也只是意味着很多项新的创新创业努力的开始。这也是能够逐渐形成一个良性机制的。

记者:从一个行业观测者的角度来看,您对于无人机项目的投资有何建议?

  曹三省:我特别翘首以待的一个方向,是由国家主导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的积极发展,就像最近李克强总理走访中关村创业大街所带来“一杯咖啡” 式的推动促进。

  相对来说,由国家主导,由社会资本活跃投入,安全系数更有保障,行走的轨道也不会轻易偏离。国家层面的推动力量会有助于行业更有序的发展,这种主导一定要是扶持式的、鼓励式的一种引导,是积极正面的导向——我们都有信心不会是它的反面。在此基础之上,帮助中国无人机企业立足国际市场,获取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要争取舆论、立法、规则等层面的影响力,从适应游戏规则逐渐走向共同制定游戏规则。

  无人机正在成为传媒教育的新枝桠

  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及运用范围广泛扩散,市场对于无人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多。

  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并运用于新闻采访,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一词的诞生。那么,无人机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和相关院校教育相结合,传媒院校作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无人机人才的培养教育也是一个新的枝桠。

  记者:中国传媒大学目前有没有开展无人机新闻课程?无人机新闻课程体系如何建设?

  曹三省:据我所知中国传媒大学在短期之内并未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的无人机新闻专业。包括新媒体研究院在内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很多时候不会因为一个关键词而去设定某一个专业方向,更多的是要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上,通过特定知识模块和培养过程的引入,培养学生真正的实操能力,求其实,而不是求其名。

  例如,在新媒体研究院“移动视频节目制作”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接下来会逐渐推动把无人机相关的课程模块开设起来,比如,无人机新闻学、无人机传媒应用、无人机拍摄以及无人机影视艺术创作等。

  记者:和国内外其他院校或企业展开了哪些相关理论研究和项目合作?

  曹三省:对于理论研究和相关项目,这部分工作我们要做的工作也相对较多。相关的理论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文章,虽然短期之内我们可能很难承诺出炉一本专着,但目前这批文章在国内站在了一个相对前沿的位置。

  相关的项目,我们也已经完成了由我们所推动的全球首部全无人机微电影的拍摄工作,目前该部作品已经进入后期剪辑阶段,作品是和中国农业电视电影协会、八一电影制片厂共同合作完成的。与此同时,我们会在项目合作中结合无人机的实际操作应用,设立无人机领域传媒文化人才培养的平台,首先切入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包括非学历教育项目,比如和民航局合作的飞控手认证、无人机摄像等。

  院校合作,目前我们在和一些行业类院校合作,比如农业类、理工类院校等。农业方面的无人机以前更多的是运用于农业生产、农药喷洒等方面,但实际上也正在和传媒文化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比如休闲农业、三农旅游等领域。

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趋势下,几家工业大学也在启动和传媒院校的合作,聚焦在商业传播、制造企业的无人机应用、产品营销等领域。实际上,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重塑制造业和营销的新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211高校、985平台高校,目前也正在申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以说是一所国内处于领域先进位置的、具有一定应用导向的综合类高校。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观测到,职业教育的意义越来越不可低估,未来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会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所以我们也会担当起这样一种责任,和地方院校、高职、中职院校进行多层级合作,协助提升诸多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

  记者:早在2011年,密苏里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合作建立了“无人机新闻实验室”,专门研究无人机报道。怎么看待在新闻院校开设无人机新闻相关课程?

  曹三省:新闻院校开设无人机新闻相关课程,这一定是一个应该鼓励的方向,目前国内也有很多院校已经把无人机新闻学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开设了。

  但与此同时,更需要做到的是所谓“名正言顺”,真正把这些课程、专业与无人机的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技术本身的持续演进,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持续创新,因为一段时期内,无人机可能还叫无人机,未来技术的更新,无人机的概念也会随之拓展,例如今天,“空间机器人”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热议。

  信息社会宏大场景下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内的创新、新媒体的创新,使得传媒院校必须关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向。密苏里大学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素有“公立长春藤名校”的美誉,它在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方面也是声名卓着。内布拉斯加大学也在和美国主要的无人机专业研发测试基地合作,贡献与飞行技术相关的力量,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界融合。

  成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的模式,可以供国内传媒院校参考。在国内,无人机的应用似乎呈现出了更为蓬勃的或者类似于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很开放环境中,中国的无人机应用、参与主体、模式都是非常丰富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可以创新出自己的路径来,这是可以由我们实现良性推动的一个方向。

  当无人机撞上“滥用门”

  年初,白宫惊现无人机,引起美国全国上下对总统安全问题的热议;紧接着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三名BBC记者因使用无人机,被瑞士警方以违反安全协议为由被扣留审问;甚至,无人机多次出现在飞机航道上,几近相撞。

  无人机招惹的麻烦不断上演,社会普遍担忧,由于无人机价格逐渐走低,操作越来越傻瓜,人人拥有成为可能,当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和使用界限逐渐模糊时,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将会大增。对无人机滥用的担忧也是阻碍媒体大范围使用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谁能关注使用者的“任性”?FAA深知无法禁止无人机的使用,只能在试图规范使用目的和用途,并根据无人机使用用途严格规定了限制。因此,也有人呼吁:“消灭无人机吧!”

  记者:那么,如何扑灭大众的这种恐慌?国内航空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对这种状况的举措有哪些?

  曹三省:这里面有一句说得很好——“扑灭大众恐慌”,其实安全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纯技术性的客观的安全性,一是主观的安全感。

  首先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提升客观的安全性,破除系统的安全隐患;其次就是从非技术因素的角度出发,引导大众消灭安全恐慌。正如移动支付起初遭遇质疑一样,无人机今天面临同样的情形。通过降低支付额度、推行社会化微支付等手段,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适应性,同时确保系统安全的情形下,使移动支付获得广泛应用。今天,无人机应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安全脱敏,获取大众的信任,比如针对隐私保护的图像实时处理技术等,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破除的就是大众对于无人机的过度安全恐慌了。

 对此,在我国目前也正在形成相关准则,对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和重量进行限定,对于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规定相对宽松,如不超过飞行范围和重量要求,即使无证照也可以正常使用。

  对于人的生理安全而言,现阶段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的重点保护对象是人的眼睛,实际上,目前小型无人机在机械层面的安全风险和螺旋桨无人机对人划伤的可能性都在降低。随着技术的推进,无人机的安全隐患会越来越低,同时这也需要航空管理部门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未来,无人机和传统航空飞行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和作为个体的人、乃至于人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但近到什么程度是安全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记者:在抢新闻与保护民众隐私之间,应当有个明确的界限,政府应当立法,新闻界也应当有所约束,这将是新闻学院及媒体都该研究并关注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曹三省:关于隐私的保护问题,在新闻领域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只不过无人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隐患。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来看,传媒学院应该引导未来使用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新型采访设备的新闻学者具备更好的、更为完善的职业素养。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刚性的行业准则。无人机在今天的大规模应用前夕的阶段上,很类似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早期,交通规则在汽车批量上路之后逐渐形成,交通安全隐患在规则的作用下不断降低,对于无人机的规范应用而言,道理是一个道理,路径也是相似的路径。

  记者:相关院校也因为安全隐私问题受到“打压管制”:密苏里新闻学院于2013年接到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信,要求该校在航空管理局公布有关法规之前,不要将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对此,您怎么看待并权衡无人机新闻教育的发展创新与“打压管制”之间的关系?

  曹三省:这里所说的“打压”绝不是单纯的打压,而是通过纠正其特定问题、从而引导其更为良性的发展。在国内,我们更加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由于信息社会对于人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容易对某一事件形成放大效应,某一个事件发生之后,有时大家对事件误读所产生的效应反而超出了事件的本身。

  合理的限定和校正,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很有效的措施,限定不是抑制,而是扶持和引导;校正不是钳制,而是修正和优化。同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感受到一些限制就放弃了发展。类似于公共交通中长期形成的“警车鸣笛需要行人车辆紧急避让”这样的常识规则,未来无人机行业也应当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即针对新闻行业进行无人机采访,要能够让人从外观上一眼就能辨别出这是合法的新闻机构在进行相关采访,同时遵循相关的一些限定,使新闻机构利用无人机进行规范的采访作业。而这其实是容易做到的。

  当然,未来用于新闻采访的合法无人机除了一些外观上的身份标识之外,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建立一个反仿冒系统,通过部署于环境中的实时检测设备对无人机所嵌入的具有良好反仿冒性能的无线射频标签的感知,消除恶意伪装等潜在问题的影响。

  针对潜在的利用无人机进行恐怖攻击等方方面面的防范,也无疑是需要进一步增强的。实际上,无人机的防御系统不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只是短期之内这种技术还相对空缺。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成熟的导弹防御系统,那么导弹更难防还是无人机更难防?我想答案已不言而喻。

  有时候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对于安全和隐私问题,很多时候,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解决的办法,总是会有的,办法总比问题多。

  写在后面

  从今天的趋势出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机将会为人和智能信息环境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更好的载体,随着技术的日益演进,类似无人机这样的轻量飞行设备也可能成为人类的智能助理,借助科技的外延,延伸人的视野、感知能力、反应能力等,实现四肢和头脑的延伸,使人类摆脱生物学特征的限制,具备多个系统的超能力。通过多个角度识别我们所关心的目标及环境,让人变得更加智能,让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智能。这是一个值得遇见的“好风景”,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的“好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81uav.cn/uav-news/201508/25/11171.html
标签: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全球无人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文推荐

推荐品牌

关于本站

合作服务电话

  • 客服热线:0755-23779287
  • 展会负责:18682042306
  • 广告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展会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公众号/APP下载


    (公众号)


    (Android下载)

Copyright©2005-2021 81UA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和使用全球无人机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 SITEMAPS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运营商: 湛江中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全球无人机网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3038372号-1 
全国公安机关 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不良举报 文明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