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发现、光电锁定、激光发射……数百米外抵近飞行的无人机顷刻间一头坠落。
2017年11月26日,寒风凛冽的京郊某试验场,北京郊区某测试场,由国蓉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科二十七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联合研制的要地近距净空防御系统“国蓉一号”进行实装测试,其激光硬毁伤效果再次得到验证。
而就在不久前,该系统在与众多国字头科研院所、企业的明星产品的比武较量中杀出重围,被公安部列为“安防”指定产品。
为什么一套通常需要5年以上研制周期的激光防御系统,在一群退役军人手中,从立项到定型只用了不到1年时间?为什么 一家从零起步的“军”字头民营企业,能够在短短6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产值近十亿元的高科技军工装备制造集团?
“国蓉一号”的巨大成功,国蓉科技的快速崛起,给创新驱动、给军民融合、给民企参军等重大战略问题带来了太多的思考与启示。
●障碍之一:机制羁绊
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折腾的那股劲
翻开“国蓉”履历,令人惊叹:成立不到6年,却已取得各项军民用准入资质、发明专利200余项,承担“十三五”军队和国家预研项目数十项,累计军品产值近10亿元,成为高科技军工装备制造行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花开国蓉’当然离不开军民融合大战略,民营企业将是创新驱动的生力军。”国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建国打了个比方,军民融合就像“丘比特的箭”,让民营企业在军工领域“转角遇到爱”。
长久以来,军工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技术和人才,但由于政策、机制等原因,很多优质资源难以及时走向市场,造成闲置与浪费,令人惋惜。
“政策导向,使我们打消了顾虑。”去年,国蓉公司主导的城市要地近距净空防御系统——“国蓉一号”项目一经推出,便收到了诸如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七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等行业“重量级”单位抛来的橄榄枝。
吸引力从何而来?公司党委书记、项目负责人王书峰坦言,“城市要地近距净空防御系统”的市场前景不言而喻,但它涉及雷达侦察、红外搜索、激光毁伤等领域的20多个学科专业,光靠民企做不来,但单靠国企也难做。“尽管他们各有优势,但也各有掣肘,谁也放不下身段!”
“别人的劣势,正是我们的优势!”牵手成功后,作为“领头羊”的国蓉公司为了寻求技术方面的突破,不厌其烦地“赖着脸皮”去“敲”国企和研究所大门,博采众长、逐渐积累,进而形成后发优势。
“民企的优势就是在于敢想、敢干、敢折腾,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看到他们的工作方式,一位国企高工感叹。民企的“横冲直闯”恰能冲破盘在国企之间的各种“隐形桎梏”,使优秀技术资源在不断“破局”后重新整合形成新态势。凭借这股子“锲而不舍”,30多家国企和研究所先后被国蓉招入“麾下”。
除了技术,巨大的资金消耗也是横在创新创业者面前的大难题。在定型攻关冲刺过程中,王书峰和他的团队每月都顶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高消费”,与时间赛跑。
“有了政策保证,我们更敢放开手脚去闯。”敢于经受市场考验的国蓉人,深知投资和效益的辩证关系,而这也让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取得了先机。
还有一个秘诀来自“灵感”。激光毁伤功率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过去,国内很多大企业和国外公司往往采用高功率、单布局模式,力求“一击致命”。而高功率输出对发射器的性能要求极高,也大大增加了科研投入和时间成本。国蓉则反其道而行,通过降低个体发射功率,增加发射点的方式,让能量在空中合成,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省钱、易产。
“我们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蓉总经理陆建国认为,如今的军民融合大战略是国家发展思路、路径和模式的大变革,这也恰恰给了民营企业一个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产业价值的机遇和舞台。
●障碍之二:方向之惑
如何把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脉搏
仅仅依靠“机遇+勤奋”,成就不了“国蓉”。在行业人士看来,国蓉特殊的内部人员结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国蓉科技员工总数在300人左右,在众多民营企业中不算突出,但“军味浓”却在全国有名。
以“国蓉一号”团队为例,15名核心成员里12人是最近五年离开部队的退役军人。同是军转人的总经理陆建国告诉我们,选择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官进入公司管理层,除能力具备外,更因他们“与生俱来”与国蓉“忠诚报国、诚信做人”理念相同的价值观。
近几年,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蓬勃发展,贩毒、扰飞等一系列问题也不断出现。“现在是‘消费级’,未来可能就是‘武器级’。”去年初,刚刚离开部队的王书峰在与陆建国的一次深谈后感到相见恨晚,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一旦不法分子瞄上这类“越来越便宜”“越来越耐用”的无人机,势必会对国家重要机构、人员聚集场所等构成威胁,后果简单不可想象。
说干就干!军人特有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坚定了研发方向。
“对军事一线需求把握得特别准、对装备的实用性要求特别严、对技术人员特别尊重,可以说,这群退役军人把准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脉搏,跟他们一起做事也特别有劲头。”该系统主研人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师姜峰用“三个特别”形容国蓉的研发团队,表达的是一名军工人对这群退役军人的深深敬意。
在激光发射器供能方面,蓄电池是常规选择。但这却被王书峰否决了,理由很简单:不实用,太重,用发电机就行。这也得到同是退役军人的几名团队核心成员的支持。
面对质疑,地方院所的专家毫不退让,坚持要讲科学,使用原方案。僵持不下,王书峰带着几位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一一分析对比。
“太看重理论反而会被绊脚。”看着数据表,专家们逐渐被他们严密精准的计算和追求实用的精神所感染,最后作出让步:“你们的方案也可以考虑!”
高科技产业一直被誉为“吃人才”的产业,但在近乎残酷的竞争中,国蓉却有生“才”之道。
“军人的魅力并不会因为军装的褪去而褪色。”一位新进的博士举了一个例子。
一次外场试验,晚上睡不着的王书峰跑到了作业区,陪着一名夜班骨干拉家常。得知他家里有困难,王书峰当即给予帮助。几天过后,那名骨干竟主动承认自己是某企业的“间谍”,并坦言:离开时不会带走“一个秘密”。
坦诚相见的背后,或许是团队成员不分职务高低的同心同德,或许是管理层只争朝夕、带头冲锋的行动号召,更或许是军人专属“战友情”的氛围感染。
“我们总说,退役军人群体是国家和军队宝贵的人力资源。但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和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安排只重视解决待遇和位置,从长远来讲,这并非最优解。”王书峰认为,支持和鼓励退役军人投身军民融合大战略,把这一群体身上特有的能力素质转化为创新创业的激情,可以实现军人价值二次开发的最大效益。
障碍之三:恶意截杀
防止“小鲶鱼”被鲸鱼、鳄鱼吃掉
在今年9月初举行的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国蓉收获一片喝彩的同时,也听到了不少指责的声音——搅局!
不可否认,由于“国蓉一号”成本低、效果好,在相同指标条件下,价格只是其他产品的三分之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价格体系。
“市场规则虽是‘优胜劣汰’,但并不排除‘大鱼’非要吃‘小鱼’的情况。”总经理陆建国表示,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像国蓉这样的小“鲶鱼”很难长久活下去,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鲸鱼”“鳄鱼”吃掉。
一位来自军种装备部门的专家也有同样的担忧,像国蓉这样的民企,虽然能发挥“鲶鱼效应”,在一定时期带动整体行业的活力,但并不排除因利益原因,被刻意扼杀。
在定型攻关阶段,国蓉曾遭遇“截杀”。一次,他们刚与某专家达成一项重要科研攻关的合作协议。谁知,合同签发之际,却被同业其他企业“后发先至”。
“民企再大,在国企面前依然是‘小鱼’”行业的一位人士认为,深化军民融合,不仅要完善政策法规,更要让国企民企树立“一盘棋”思想。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行业皆认为,论政府资源、技术实力,国企在军工领域就是“领头羊”。同时,国有是国有、民营是民营的观念在有些人思想中还比较根深蒂固。
“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难以评估,定价没有标准,定高了民企不认,定低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太大。”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军民融合向深度、纵度拓展。
军民融合面对的是市场,离不开创新,而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作用,在于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创新驱动具有不确定性,是设计不出来的。”曾在军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多年的陆建国深有感触地说,要想提升军民融合的战略地位,增强创新驱动力,民营企业决不能仅仅扮演“配角”,甚至“路人”角色。民企的“鲶鱼效应”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具体而言,陆建国开出了“三味药方”:
——人才培育。在军民融合战略中,国家要加大政策规划,将高层次人才培养拓展到民营企业。同时,拓宽退役军人安置渠道,切实帮助民企强筋健骨补齐短板。
——财政鼓励。对民企“参军”项目要完善财政鼓励政策,精简程序,降低门槛,积极帮扶解困。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深度,不断加大对军民融合项目的资金投入。
——机会均衡。在同等条件下,有国企参与的项目,适当安排民企入围,通过嵌入“竞争机制”,使国企与民企合理“打擂”,促进创新发展。
毫无疑问,中国的未来发展要靠创新驱动,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抉择。我们靠什么实现创新驱动?陆建国认为,“通过‘鲶鱼’们的强力扰动,激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潭清水,才能持久推动国防军工乃到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或许是国蓉人的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