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郭媛丹】23日,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上高铁不时呼啸而过,《环球时报》记者在桥下看到,三架搭载精密设备的无人机从桥下的移动全自动起降平台次序起飞,编组成一个无人机小集群,按照设定航线执行对黄河特大桥钢结构的自动巡检任务。
作为中国客流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京沪高铁采取了很多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确保旅客安全,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5G”的铁路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专用系统在国内外是首次应用。
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十年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13.5亿人次。全线累计行程超过15.8亿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近4万圈,交通运行安全问题是首要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安全部主任杨怀志表示,该系统主要由固定或移动起降平台、无人机、配套的多种专用检测与自动控制仪器和智能后台系统组成。无人机拍摄的照片、视频和其他检测数据可以自动传回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后台软件能实现对照片、视频、数据的变化自动比对、智能分析并识别出异常变化,对风险进行自动预警。
据介绍, 铁路基础设施设备具有点多、线长和量大等特征,在日常巡检中,大到一座桥梁、一座隧道,小到一根轨枕、一颗螺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装备。 特别是像京沪高铁这种运行密度极高的高速铁路,人工只能利用凌晨00:30-4:30四个小时的维修天窗上线检查,时间紧、工作强度大,同时高铁沿线周边环境隐患的排查受视线高度的制约,难以实现快速、大范围巡检。
正因此,京沪高铁自主开发了基于“北斗+5G” 的铁路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专用系统。这套系统在国内外是首次应用,在保证安全飞行的前提下,实现了白天列车运行期间和夜间天窗对线路、桥梁、边坡、接触网、铁塔、声屏障等设备和大范围环境隐患的全天候巡检,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和试验,目前已经进入试应用推广阶段。
杨怀志介绍,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专用系统通过沿线布设固定起降平台和无人机,或者采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移动起降平台可以实现覆盖京沪高铁全线1318公里的自动巡检。系统在设备选型时可选用两种技术参数适宜的无人机,一种是旋翼式无人机,用于对精准度要求高的巡检,可以悬停调整角度和变焦进行定位拍摄和精准复拍,精准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另一种是固定翼无人机,用于对大范围周边环境的巡检,固定翼无人机飞得更高,速度更快,覆盖面积更大。无人机搭载的自动控制和多功能检测仪器都是专门研发的迷你型、高精密仪器,包括自动巡检控制器、多种视觉检测设备、红外线夜视辅助系统,为了更高精度测量其还可以搭载三位激光雷达仪。
采用无人机大大提高了线路巡检效率,但无人机操作是否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呢?杨怀志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在研发该系统的时候首先考虑就是无人机飞行必须保证安全,并必须确保不会影响到高铁的正常运行,“通过北斗精准定位和其他技术手段,将高铁运行时的正上方及其两侧一定范围设定电子围栏禁飞区,也就意味着无人机无法进入电子围栏内飞行,确保无人机巡检时高铁运行安全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