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无人机

公司介绍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司介绍
公司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大气所现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5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在河北香河、兴隆和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目前,大气所拥有SGI 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服务器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2012年,大气所紧紧围绕中国科学院“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和“创新2020”战略,以部署实施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为中心,启动了创新2020研究所重点和方向项目,重点支持大气所“一三五”规划中的3个重大突破和5+1个培育方向项目,各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截至2012年底,大气所共有在职职工490人(项目聘用160人),其中,科研人员373人,科技支撑人员2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新增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新增1人)。

大气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012年新设“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达到2个。截止2012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402人,其中博士生234人、硕士生168人;有在站博士后21人。

2012年,大气所在研科研项目及课题共计587项(新增 53 项),其中,主持国家973项目和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6项(新增2项),承担其他973课题和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22项;国家863项目1项,课题2项,其他专题14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及专题28项(新增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项(新增 16 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重点项目10项、杰青4项,重大国际合作4项、两岸合作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面上、青年及其它项目125项;主持公益行业气象专项项目1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项目及课题48项,其他子课题130项,包括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中的4个项目(占26%以上)、11个课题(占13%以上)、41个子课题(占17%以上);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2项(占40%),5个子课题(占20%);承担其他方向性项目11项。此外,还承担了其它军工、部委及地方委托等课题72项(新增8项)。

2012年度,大气所科研工作稳步发展。“Argo大洋观测与资料同化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改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气物理所排名第三;“我国Argo大洋观测系统及其资料同化与短期气候预测” 获国家海洋局首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大气物理所排名第三。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项,登记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5项。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696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434篇,EI收录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98篇,出版论著9部。王会军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邹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雷恒池获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自发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姜大膀、辛金元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2年,与福建省气象局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围绕联合建设产学研基地、开展人才培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共同聚焦海峡气象主题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与东润环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气象与可再生能源、森林防火、滑坡泥石流预警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推动气象应用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并在市场规律中为气象经济的发展寻找有利的契机。与安徽省淮南市共建的淮南研究院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在完成园区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各项评估报告、前期招标等准备工作。

2012年,大气所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与南信大等七个单位联合成立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与宁夏大学等组建“智能沙漠协同创新中心”;与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大气所成功举办14个国际会议、3个海峡两岸会议。与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与巴基斯坦气象局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与美国、 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挪威、芬兰、澳大利亚、比利时、捷克、芬兰等国家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共计30项。全年共执行189项出访任务,420人次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及合作研究访问,19人赴台访问及合作研究;外宾来访515人次,包括泰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一行35人代表团访问大气所。吴国雄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王会军当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CNC-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李建平担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气候与环境变化”联盟委员会(CCEC)副主席。目前大气所共有40个国际组织任职,20个国际期刊任职。 

大气所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大气科学》(中文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SCI收录)、《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

 
 
 
 
公司档案
公司名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公司类型: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
所 在 地: 北京 公司规模:
注册资本: 未填写 注册年份: 1966
资料认证:
保 证 金: 已缴纳 0.00
经营范围: 无人机
主营行业:
无人机整机
0条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