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的专利江湖(大疆篇·二)
by Zach Wang
在2010年,大疆的销售额只有300万元,凭借着Phantom 1的成功,到了2012年销售额就增长到2亿元,虽然大疆在海外无人机航拍市场刚起步,但还是得到了投资机构的青睐,在2012年底,大疆的首轮风险投资机构——深圳麦星投资的投资总监李鑫找到了汪滔(具有智能飞控专业留学背景的李鑫不仅与汪滔一样热衷航模,还能充分理解大疆航拍应用的无人机产品核心技术和市场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创始人汪滔给公司估值3亿元,以2012年业绩算相当于15倍PE,用2%的股权换来了麦星投资的千万人民币的现金。但事实证明,汪滔还是低估了自己的企业的爆发力:2013年大疆销售业绩达到了8亿元。
诚如上篇所讲,尽管大疆的Phantom 1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多旋翼无人机,但销售的一些机型中常常会因为软件故障飞离用户的控制,就像汪滔认为的那样,不够完美的Phantom 1急需一款升级版实现“完美”发布,于是在首款产品发布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疆“迫不及待”(XU MOU YI JIU)地发布了其第二代“大疆精灵”系列,包括Phantom 2,Phantom 2 Vision,以及帮助汪峰“捕获”章子怡芳心的Phantom 2 Vision+,这一新品发布节奏在业界并不多见,足可看出大疆在技术上表现的相当自信。2013年,大疆还凭借“一种基于GPS/INS智能导航系统的无人机飞行控制器”荣获当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一等奖。如果说Phantom 1是让市场认识了大疆,那么Phantom 2系列则是让市场认可了大疆。
借助良好的市场营收及风投资本,大疆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研发上面,与此同时,大疆也更加重视了知识产权保护,自2013年始,大疆的专利申请进入了爆发期:仅就中国专利而言,大疆于2013年申请专利58件;2014年申请专利329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2年,大疆只提交了22件专利申请),并在两年内通过PCT的方式向国际局提交了53件申请,由此,大疆也迈开了向海外布局专利的步伐。
在专利文本的质量方面,从早期大疆专利的公开文本及2015及2016年的公开文本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检索比对下大疆近期及早期的专利文本),在申请策略上,大疆也由早期的所有专利均向中国知识产权局提交中国申请,转变为部分专利首次提交申请是向国际局以PCT方式提出。在涉及的技术点上也是更为丰富,不但包括自己擅长的飞控、云台,更是在机身、螺旋桨、起落架、拍摄控制、图像处理、镜头、电量计算、充电控制、固件升级、线束处理、电机、电调、遥控器、操作体验、天线、数传、图传以及应用等方面。当然,这得益于大疆的研发团队对无人机航拍潜力的深度挖掘以及决策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据悉,大疆的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到公司整体运营中,对公司的整体运营规划等核心商业信息都有知情权,并直接向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公司整体运营当中以对未来发展形成助力,这一认识对一个成长型企业而言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2012年,大疆发布了全球首款三轴无刷电机直驱云台禅思Z15-5N,利用姿态解析和超高精度无刷电机控制革命性地解决了舵机式云台响应慢,转动不顺畅所导致拍摄的视频抖动以及图像水波纹问题,开启了多旋翼无人机真正意义上的航拍时代。2013至2014年,消费类多轴无人机开始全面普及搭载无刷云台和相机的设计,代表的云台是大疆的Zenmuse H3-2D,亮点毫无悬念地集中在云台驱动及减振增稳等方面。比如改善云台驱动电机转动精度及转动的流畅性(CN104076825A;CN104075084A;CN203286221U;CN203135367U;CN104078913A),解决了云台驱动电机转动时线束缠绕的问题(CN104075093A;CN203131382U),在负载底座及安装座之间设置减震球(PCT/CN2014/074499;CN203819498U;CN203558203U)这一技术在大疆后续产品中广为应用)以及使增稳设备小型化以实现防抖(CN104903790A;即WO/2015/051501;这件专利公开版本中的权利要求数量多达81项)。诸如此类创新枚不胜举,大疆在云台上创新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减振增稳、重心调节、姿态控制、云台驱动以及载体等方面。
云台减振增稳的相关专利技术
由于无刷云台结构的限制,无人机挂载的第三方相机基本上都是GoPro的专业运动相机,使得无人机的成本居高不下。无人机厂商自主研发高清相机并集成到云台成为了之后的趋势,一体化为标准的第二代无人机设计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即,以飞控系统、无刷云台、高清广角相机和WiFi数字图传四个部分为核心技术,显然大疆在飞控系统和无刷云台两部部分具有先发优势,因此解决高清广角拍摄和图传技术的问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