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早期的无人机多用作靶机,直到近20年内几次局部战争才崭露头角,逐渐发展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武器装备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91年海湾战争中大量无人机参战,无人机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尤其是在21世纪初,美国研制无人机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大显身手,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无人机的研究和发展热潮,无人化也已日益成为未来战争发展的方向之一。
随着无人机的大量应用,无人机相关的事故也迅速增加。虽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性能上还是操作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具备有人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2004年美国国防部组织的一次对三个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目前无人机的事故率比有人飞机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1994年美空军在测试中损失了近一半的“捕食者”无人机,1999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指出无人机的事故率难以接受;2001年美国国防部指出,无人机对于有人机的飞行时间比为1/300,但事故率为10/100倍。
▼
随着无人机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无人机的安全性逐渐上升,其任务能力也逐步提高。2013年度统计的MQ-1B无人机的可执行任务率为93.4%,MQ-9A无人机的可执行任务率为91.1%,高空长航时侦查无人机RQ-4B的可执行任务率由2011年的55.3%上升至2013年的74.1%。
“猎人”(Hunter,RQ-5)与“影子”200(Shadow 200,RQ-7))无人机为美国陆军主要使用的无人机;“先锋”无人机(Pioneer,RQ-2)为美国海军主要使用的无人机;“捕食者”(Predator,RQ-1/MQ-1)、“收割者”(Reaper,MQ-9)及“全球鹰”(Global Hawk,RQ-4)为美国空军主要使用的无人机。
值得注意的是,Hunter(RQ-5) 和Pioneer(RQ-2)起降时需要外部操作手遥控起飞,Shadow 200(RQ-7)采用了地面站内部操纵起飞,并使用Tactical Automated Landing System (TALS)进行自动降落,Predator(MQ-1)、Reaper(MQ-9)也都采用了地面站内部根据前视摄像头起降的方式,Global Hawk(RQ-4)作为最昂贵的无人机系统,其自动化程度也最高,包括起降在内的所有飞行阶段都预先编程到飞行管理系统(Flight Management System),机组人员只需要实时监控系统状态。
美国陆军根据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将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空军与海军采用类似的划分方法,但只分为A/B/C三类,其划分依据与美陆军类似,美国陆军飞行事故等级划分A类为经济损失大于$1M,飞机被毁或丢失、放弃;导致人员死亡或永久伤残;B类为经济损失大于$200,000小于$1M,导致人员永久部分伤残,或3人以上入院治疗;C类为经济损失大于$20,000小于$200,000,导致人员因非致命性伤害而减少工作时间;D类为经济损失大于$2,000小于$20,000。

▼
近15年来,无人机的飞行事故总量先是随使用量激增逐渐上升,然后保持稳定而略呈下降趋势的总趋势。从图2 可以看出,美国空军无人机的年总事故量从2000年的2次/年,在投入反恐战争后,2002年上升至9次/年,并于2011年达到15次/年。同时,频发的事故、伴随而来经济损失与政治压力必然会促进美军的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2013财政年美军无人机的年事故量下降至5次/年。
另一方面由于无人机飞速发展,其复杂性大大提高,无人机研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的设计缺陷;此外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灾难性飞行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目前尚无明显的突破性防范措施,而且这些人为因素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致使无人机的事故率保持较为稳定而略呈下降的趋势。
可执行任务率(Mission Capable Rate,简称MCR)[9]是美军衡量其装备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武器系统至少执行一项规定任务所需时间占其服役总时间的百分比。对战机来说,这个数值代表它在一段时期内有多少时间可以升空作战。MCR由“能执行全部任务率”、“能执行部分任务率”和“不能执行任务率”3个参数决定。
2013年度参与统计的154架平均服役6.4年的MQ-1B无人机其MCR为93.4%,115架平均服役3.1年的MQ-9A无人机其MCR为91.1%,平局服役仅3年的高空长航时侦查无人机RQ-4B其MCR由2011年的55.3%上升至2013年的74.1%,这也说明了随着无人机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无人机的安全性逐渐上升,其任务能力也逐步提高。

▼